[012 交換日記:我們是怎麼樣變成媽媽的?]
淑婷:
讀著妳的信,我不禁想起「Matka Polka」這個詞。
「Matka Polka」就是「波蘭媽媽」。在刻板印象中,「Matka Polka」是那種全能的家庭主婦,什麼都會、任勞任怨,去買菜總是一個人拎回大包小包,回到家可以一邊哄小孩、一邊變出給全家人的午餐,然後晚上會溫柔地念故事給小孩聽,在深夜洗衣洗碗,這樣上了一天班的老公就可以好好休息,不用為家事操煩…
結婚生小孩前,我從來沒想過、也沒期許過自己會變成「Matka Polka」。正好相反!我一開始就跟老公說,我們要一起做家事,尤其我們都是在家工作的soho族(我有一段時間還去大學教書,有時候要很早出門,有時候則很晚回家),更沒辦法拿上班來當不做家事的藉口。
新婚那一陣子,應該是我最快樂的日子。我和老公輪流煮飯、打掃,有時候上了一天課,從外面回來看到家裡廚房燈是亮的,窗戶上還有霧氣,走進家門,就聽見老公招呼我吃飯(他其實廚藝很不錯啊),那種感覺真是幸福。
然而,等到小孩出生,夫妻分攤家事的日子就像電視劇《犀利人妻》說的一樣:「可是瑞凡,我回不去了。」在此要說明一下,這並不是瞬間變天的一次性事件,而是潛移默化、溫水煮青蛙的過程。一開始,是無心機的夜奶和陪睡(為了讓小孩、我和老公都輕鬆點),後來,老公漸漸不再哄兒子睡覺,之後,幫他洗澡的次數也越來越少(確實,長大後不用兩個人抱),然後,他也變得很少下廚、洗碗…
等到我發現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時候,我已經包辦了大部分的家事(但是,我的工作量並沒有減少!),老公則多半在我不在、生病、好言好語叫他去做、或者邊哭邊吼「我累死了,我做不到了!」的時候,才會去做家事和顧小孩。很多時候,也像你說的一樣,會問東問西,要一個指令才會有一個動作。
到底為什麼我會從一個自認沒有刻板性別概念、覺得家事和養小孩是「兩個人的事」的女孩,變成一個不等別人開口就把家事和孩子往身上攬、還覺得自己這樣很堅強能幹的媽媽呢?我想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外在的無形壓力。波蘭和台灣都是很傳統保守的社會(也許妳很難相信,但是波蘭在家庭價值觀方面比台灣還要傳統保守),雖然現在要顧及政治正確,很少人會大聲說出「啊女人追求自己的事業OK,但是前提是家庭要顧好」這種話,但是妳就是可以感覺到這種氛圍,彷彿有人拿著一把看不見的尺在檢視妳的所作所為。
我曾經向我媽抱怨:「當媽媽好辛苦喔!」很遺憾,我媽不知道我只是在撒嬌討拍,反而實事求是地(沒辦法,她是科學家)對我說:「當媽媽本來就是如此啊,妳自己選的,就要歡喜作,甘願受。」我婆婆的回答更讓我無言,當我告訴她,她兒子不知道怎麼當爸爸時,她則說:「沒辦法嘛,他是男人,他沒學過,和我們不一樣啊。」
就像「他幫忙也是應該的」一直梗在妳心頭,「他沒學過,和我們不一樣啊」也有如一根嵌進我肉中的刺,讓我不時隱隱作痛。什麼叫做他和我不一樣?我小時候也沒學過、也沒人教我要怎麼當一個媽媽(雖然我會玩芭比,也喜歡粉紅色)。如何給小孩洗澡、如何唱兒歌、如何在他歇斯底里尖叫亂跳時,還能冷靜地安撫他,伸出手給他抱抱秀秀,我也是在當了媽媽以後,才費盡辛苦、吞盡血淚學來的啊。
就像馬尼尼為的書名《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》(好巧,在寫這封信時我剛好看到妳訪談她的文章),我也不是生來就注定當女人、妻子和媽媽的。每個媽媽都是慢慢養成的,在這過程中我們必定會遇到許多挫折,也會有灰心、迷失、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的時刻。這時候,我們需要的是別人的支持鼓勵,而不是把我們所做的好事都當成理所當然,所犯的錯都視為「明明妳都知道該怎麼做卻還一錯再錯,真是不可原諒」或更糟糕的「不會教就不要生啊」。
不過,除了外在的壓力,已經內化的完美主義也很恐怖。我並不覺得我是真心擁抱完美主義的,因為如果是那樣,我就不會那麼痛苦。我很討厭聽到別人說:「妳的問題就是因為妳給自己太多壓力了啦!別人都沒有給妳壓力,是妳自己自尋煩惱!」(令我抓狂的是,有時候我父母也會說這種似是而非的話)我沒有受虐狂,我希望自己處處完美、對人總是客氣友善、為別人著想,其實是因為我內心深處有著害怕不被人喜愛、不被人接受的自卑和恐懼。每當我想要拒絕別人,或是想要開口尋求別人的支持時,它們就會跳出來威脅我:「嘿,不可以喲,妳這樣沒有人會想跟妳在一起。」
當一個完美媽媽的壓力真的好大。我越是努力讓丈夫和兒子覺得舒適、方便,自己就越來越疲倦、不快樂、脾氣暴躁。本來我以為只要我犧牲奉獻,我們的距離就會拉近,但是後來我們卻離得越來越遠。最近我開始反省這件事,也慢慢在學習如何接受別人的支持(而不只是給予或強塞給別人支持,不管對方需不需要)、讓人照顧(連我兒子都會照顧我喔)。這樣,我真的感覺好一點了。
我贊同妳說的:「期待所有美麗的顏色與好玩的玩具,都能還給所有的孩子,無論男孩女孩,都能被爸媽竭盡心力的愛著。」是啊,不管男孩女孩,都有被愛和愛人的需要。即使是長大變成照顧人的爸爸媽媽了,還是會想要被人呵護。我真心希望在我們家,不管男人女人還是男孩女孩,都能自由自在地同時堅強與脆弱,同時強悍及溫柔。這樣的結合應該是可能的,就像我兒子喜愛小汽車也喜愛Hello Kitty,我老公喜愛花襯衫也喜愛西裝,我喜愛迷你裙也喜愛寬鬆長褲一樣自然。
蔚昀寫在有父母呵護的台北娘家